当前位置: 主页 > 市场·分析 > 分析 >

书画市场:调整中的生机



时间:2016-05-02 11:32来源: 点击:0

书画市场:调整中的生机
张大千 《桃源图》 泼墨泼彩纸本 1982年
书画市场:调整中的生机
崔如琢 《飞雪伴春》 六条屏 2013年

  本报记者 景晓萌

  李荣坤

  日前,香港苏富比2016春拍夜场——“庸礼居珍藏”以近1.3亿港元落槌,成交率高达92.4%。而另一个日场的书画拍卖总成交额达5.6亿港元,成交率也超过九成。其中,拍前备受瞩目的张大千的《桃源图》以3000万港元起拍,最终以2.7068亿港元成交,打破了2011年张大千《嘉耦图》以1.91亿港元创下的艺术家个人拍卖成交纪录。而在4月6日的保利香港春拍上,崔如琢《飞雪伴春》以3.06亿港元成交,创下在世国画家的作品最高价格纪录。在艺术品市场行情低迷的当下,本季春拍书画成绩对市场起到了一定的提振作用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传统书画市场目前仍处在调整期。几年前的“虚火”逐渐降温,对创作者和收藏者来说,渐趋理性的市场是一件好事,调整中仍然蕴藏着生机。

  市场历经寒冬现乍暖

  据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和商务部发布的2015拍卖业蓝皮书报告显示,2015年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“量、额双减”。据统计,2015年全国共举办文物艺术品拍卖2352专场,成交额约280亿元,较2014年同比减少约30亿元。其中,近现代及当代书画缩水成为拉动整体市场下滑的主要原因。不过,调整中的市场也不乏亮点,如尖端市场势头不减、艺术消费逐步兴起等。2015年,高、精、尖艺术作品持续受到追捧;与此同时,随着艺术品大众化消费的逐步兴起,各拍卖企业积极增加大众化、区域化的艺术品专场,中低价位拍品数量持续上升。

  北京一拍在线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英剑介绍,传统书画市场在2014年遭遇寒冬,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影响,以及礼品需求的下降,书画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下行,到2015年甚至达到冰点。“目前艺术品市场整体还处在恢复期,尽管传统书画之前的市场相当火爆,但是在目前情况下,仍处在进一步的调整阶段。”张英剑说。

  北京新中国画廊总经理徐建平认为,今年书画春拍的优异成绩并不能作为市场的整体代表,它更多程度地显示出二级市场的部分状况:“二级市场针对的艺术家,包括这些书画家,大多数有明确的市场及学术定位,他们的作品可以说是市场上的‘硬通货’,符合这个标准的作品数量有限,卖出一件,上拍的就少一件。”而从以画廊为代表的一级市场角度来看,情况则有所不同。“比如我们现在代理的当代艺术家,他们的作品数量较大,市场上流通的也较多,其价格随着市场的波动也较明显。”徐建平表示,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,拍卖的好结果对一级市场也起到促进作用,此外,由于目前书画市场引导的方向是以近现代艺术家作品为主流,近现代艺术家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,价格趋于稳步上升,这样的例证也可以增强买家对当代艺术家的长期投资信心。

  山东省潍坊市画廊协会执行会长、集文斋画廊总经理田纪文表示,目前市场上的传统书画整体价格有所下降,很大程度上也是去掉了一些人为炒作的水分。“很多作品价格回落的幅度在30%至40%,实际上是回到了其正常价格,作品的艺术含金量并没有打折,反而是正常回归。真正优秀的作品价格下降较少。”田纪文认为,随着传统书画价格逐步回归常态,目前也是购藏的大好时机,应加强对大众收藏市场的培育。

  大众收藏市场需重视

  收藏家马未都曾这样概括艺术品收藏:“艺术品作为消费是人生顶级消费品,作为投资也是顶级风险投资品。”据统计,过去艺术品市场的主流资金主要来自北京、上海、山西和港澳地区,江浙民间资金投资艺术品的比重也在持续增加。而这些艺术品投资资金,大多是抱着升值目的,投资者对书画收藏知识大都一知半解,带来了一定盲目性和趋利性。

  徐建平认为,中国艺术品市场目前不缺投资群体,需要培养的是消费型、欣赏型群体,即中级藏家,需要让更多的人能够买得起艺术品。目前,很多人购买艺术品是为了等其升值尽快变现,这是不利于市场良性发展的。“个人认为,价格在10万元以内的书画作品需要更多一些,这样的作品价位更适合中级藏家。”

  在海外,艺术品的大众收藏早已不是新话题。如日本平民收藏家宫津大辅,被誉为“工薪收藏家”,他在18年中用零用钱购买了300多件艺术品,成为大众收藏的经典案例。而在我国,大众对艺术品同样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。传统书画由于其优美的视觉效果、深厚的审美基础,对大众来说更易于接受。

  张英剑介绍,在很多地区,如山东、江浙等地,与当代水墨相比,传统书画的市场基础更广泛。他说:“从欣赏的角度来讲,传统书画更容易被之前的藏家接受。新水墨的材料,如墨汁、宣纸、毛笔等还是中国传统的,但形式上显然已经和当代结合了,跳出了传统的基本形式。但是这种变革在短时间内不会让大量的藏家认识到。”

  他表示,虽然我们的学院教育里并没有大量讲到书画怎么欣赏,但是毕竟能经常听到齐白石、张大千,或从各种资料上看到这些图片,有这样的艺术土壤。从这个角度来讲,新水墨和油画,对大众来说是一个相对较小的范畴。以工笔画为例,为什么工笔的市场较好?藏家有可能觉得画面漂亮,笔触精细。但对当代水墨来说,要从其新样式中体会到背后的意境,对很多人来说有一定难度。“与传统水墨相比,当代水墨还需要一个长期的普及过程。”

  传统书画在当代如何创新

  时下,“当代水墨”已成为中国画领域的热词,对水墨媒介的探索愈加多元。与此同时,传统书画面临着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。以传统中国画为例,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西沐认为,传统中国画进入当代,同样需要创新。他表示,促进传统中国画创新的动力包括四方面:一是基于文化传统的文化审美取向的导引力的形成发展;二是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价值建构与推动力的形成;三是文化消费崛起的内在需求驱动力的不断壮大;四是研究与政策的牵引力的建构与发展。

  西沐认为,传统中国画的创新,应具备一些基本条件:一是要在文化传统的丰富资源与推动;二是要认知并不断顺应世界美学转型的趋势;三是要根植民间文化艺术精神与土壤;四是要深入认识与把握水墨系统生发的规律。

  那么,传统中国画应如何创新?西沐给出了他的建议:一是跨界融合发展,如在区域上的跨界(国际与国内、全国与区域)、在画种上的跨界、在与新科技的融合上跨界、与传播技术融合的跨界;二是水墨系统的生发,一方面可以追求传统笔墨的文化体验并进行具有时代精神的出新,而另一方面基于水墨表现的视觉表现能力进行出新;三是向民间艺术文化学习,要扑下身子到民间文化艺术的母体中去吸取营养,才能从中寻找到更多传统的活力与灵感;四是要强调认知、学习、创造的出新动力,在世界美学转型与中国文化复兴的大架构下,进一步探索与寻找出新的动力、机制、形式、方法与突破口。

  田纪文表示,传统中国画易于被大众接受和欣赏,但也需要创新和发展,才能使其更具生命力。对艺术家来说,要创新,首先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究与把握,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出新。


(责任编辑:逸文)